、核心團隊成員趙法箴。院士,中國水產科學講究院黃海水產研宄所名譽所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席科學家,中國水產學會顧問,農業部漁業專家顧問組成員,農業部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海水養殖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海洋規劃專家咨詢評估委員會委員,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專家顧問組專家。曾任農業部海水增養殖病害與生態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中國水產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常務理事,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海水資源研究開發保護專家組成員,海洋高技術專項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常委,青島市第八屆人大代表,山東省第五屆人大代表,第七~十屆全國政協委員。1959年參與了中國次人工培育出中國對蝦苗并養成,相繼在人工控制條件下越冬成功。60年代初參與了中國次完成對蝦幼體發育形態研究,為對蝦全人工育苗奠定了基礎。60年代中期,參與研究小面積對蝦養殖示范試驗獲得成功,同時取得中型和大型水面養殖對蝦研究成,為中國的對蝦養殖產業作出了重要貢獻。70年代成功地進行了系列對蝦養殖高產試驗和開發餌料的研究,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80年代主持攻關項目“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研宄項目,創立了高效、穩定可以有計劃大批量生產苗種的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體系,使我國躍成為對蝦人工育苗和養殖產量高的第養蝦大國,取得顯著經濟、社會效益,獲1985年科技進步等獎、 1988年知識產權組織金獎;“對蝦人工配合餌料研究”獲1987科技進步二等獎。90年代以來,主持完成“中國對蝦養殖綜合防病技術”研究,成果為國內先水平:近年來,支持科研團隊成功培育出了“黃海1號”中國對蝦.并已通過原良種審定委員會新品種審定,成為我國第個人工選育的海水養殖動物良品種:2000年以來,指導完成農業科技跨越計劃“中國對蝦健康養殖技術示范”、“對蝦工廠化養殖與質量控制技術與示范”項目及“十五”科技攻關計劃“對蝦工廠化無公害養殖技術開發與示范”課題和青島市科技發展計劃“中國對蝦無公害養殖技術研究與開發”項目等研究.推動了中國對蝦養殖的“二次創業”.為保持我國第—養殖大國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撰有論著70余篇.主要有《人工養殖對蝦》、《對蝦幼體發育形態》、《對蝦人工配合餌料試驗》等。1986年被授予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0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4年被授予“第五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工程獎,2008年榮獲第二屆“中華農業英才獎”榮譽稱號。
二、核心團隊成員-陳松林,男,56歲,研究員、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黃海水產研究所水產生物技術與基因組研究室主任,海洋科學與技術實驗室海洋漁業科學與食物產出過程工程實驗室副主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生物技術域席科學家,兼任中國水產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水產學會生物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山東省泰山學者攀登計劃專家。兼任國際刊物Marine Biotechnology和Scientific編委,《水產學報》編委會副主任等職務。
主要從事海水魚類因資源發掘和基因組育種等研究工作,包括海水魚類基因組學和基因資源發掘、性別控制和細胞工程育種 、全基因組選擇和高產抗病良種培育、基因組編輯育種、細胞培養、精子冷凍保存及精子庫建立與應用等研究方向。主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63課題、973課題、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和山東省農業良種重點項目子課題等級和省部級課題30多項。主持完成的“魚類種質低溫冷凍保存技術的建立與應用”和“海水鲆鰈魚類基因資源發掘及種質創制技術建立與應用”成果分別于2006年和2014年獲國際技術發明二等獎(排名1)、作為第二主持人完成的“半滑舌鰨苗種規模化繁育與健康養殖技術開發與應用”成果獲2010年國際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2)。另外,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等獎3項和二等獎5項(排名1)。獲中國青年科技獎、中華農業英才獎、國際“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山東省和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等10項多項目榮譽稱號。發布論文300余篇,其中以第作者或者通訊作家在Nature Genetics和Genome Research等國際刊物發表SCI論文150多篇:以第完成人獲授權發明專利30多項,主編初版專著3部。
三、棱心團隊成員李健。1961年10月生,博士,黃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海水健康養殖研究,主持“863”計劃、蝦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等課題。選育出多個蝦蟹新品種,建立了池塘生態養殖和工廠化養硝等健康養殖模式,系統開展了海水養殖動物藥代動力學研究,提出藥物安全使用與戡尉殘留控制方案。研究成果獲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各1項,省部級獎勵10余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0多篇.獲授權發明專利20余項,培養研究生60余名。現兼任中國水產學會海水養殖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海水養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第六屆農業部獸藥審評專家等。獲農業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等稱號。
四、核心團隊成員曲克明。男,1964年8月出生。碩士,研究員。現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環境室主任。上海海洋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工廠化養殖和水處理技術,以及養殖環境化與調控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曾主持多項863計劃項目子課題、科技支撐課題、科技部農業科技成采轉化資金等項目課題,目前主持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在海水分析、養殖水體污染防治和生態調控技術、漁業環境生態化技術、海灣系統養殖容量研究、工程化養殖與水處理技術等方面取得多項創新性研究成果。獲科技進步二等獎次(列12),海洋科技創新成果等獎1次(列2).山東省技術發明三等獎次(列2),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等獎1次(列2)二等獎二次(列1、5)、三等獎二次(6、7)。發表論文110余篇,其中第作者36篇,通訊作者25篇,出版專著3部。2008年被遼寧省4廳局聯合授予遼寧省科技特派行動先進個人證書,2008年被連云港市科委授予“百名教授科教興村白村小康工程活動”聘書,2009年獲得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頒發“技術服務與推廣工作”先進個人證書,2010年被天津市農委評為科技合作
五、核心團隊成員-朱建新。男,1966年12月出生,1989年畢業于中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學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室海洋漁業環境與生物修復實驗室副研究員,上海海洋大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水產學會河鲀魚分會理事,浙江省海水養殖研究所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室客座研究員,研究發方向是海水魚、蝦、貝類?種繁育與海水魚類工廠化全封閉循環水養殖技術研究,先后主持與參加了科技攻關項目“渤海主要經濟魚類、梭子蟹、海蜇增殖技術研究”、“十五”863高科技發展計劃項目“工廠化海水養殖成套設備與無公害養殖技術”、“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工程化養殖高效生產體系共性技術研究與開發”及科技部農業成功轉化資金項目“節約型工廠化海水魚類無公害養殖技術師范”等級科研項目13項、地方性科研項目與生產性項目36項。申請并獲得發明專利8項,發表論文38篇,出版專著1部,先后獲“八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等獎、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獎、中華農業科技二等獎、山東省技術市場科技金橋獎、青島市科技進步等獎,天津市濱海新區科技進步三等獎各項,研究的“工廠化魚類高密度養殖設施的工程化技術”獲得了第十六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秀產品獎。
六、核心團隊成員-蘇時萍,女,安徽省含山縣人,致公黨黨員,博士,現任教于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水產養殖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水產學會會員,安徽省水產產業體系崗位專家,安徽省觀賞魚協會監事,先后主持和參加省部級科研課題10余項,獲科研成果3項,發明專利2想,發表相關學術論文20多篇。
七、核心團隊成員—李西雷。男,安徽阜南人,中共黨員,博士,現任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水產養殖系講師,中國水產學會擋水養殖分會委員,先后出差和參加省部級科研課題5余項,獲省級科技成果1項,發明專利2項,發布相關學術論文10多篇。
八、核心團隊成員-胡光春,高級經濟師,安徽隆興農業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安徽沿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在農業開發和公司運營方面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突出的工作能力。
綜上所述,核心技術團隊成員從專業上具有關聯性,而且勢互補,具體表現在,團隊核心成員中具有科學研究線工作人員,科研成果流,在確立企業發展方向和前景,新產品及新模式開發方面能提供強大支撐,保證團隊項目保存在行業前沿,而在公司運營方面,團隊核心成員具有豐富的公司運營經驗,將為項目的實施提供支持。因此,團隊成員之間,在團隊運營所需方面具有明細的關聯性和互補性。